
(九) 攝護腺 PROSTATE封面
洪 文 2013年 攝護腺 PROSTATE( 一) PSA 是攝護腺診斷最具參考價值,醫生建議上50歲最好定期篩檢 四月十一日刊登於商報與菲華日報 攝護腺 PROSTATE( 二 ) 悔前莫若慎始,悔後莫如改正 四月十二日刊登於商報與菲華日報

(九) 2. 攝護腺 ( 二之二 )
攝護腺PROSTATE( 二 ) 悔前莫若慎始,悔後莫如改正 洪 文 台灣榮民總醫院腫癌科余坦斌醫生在二零零五年十一月答民眾問:「部份有關血液的癌症,有時可由抽血得知,也須配合骨膸相關檢查以確診。多數無法以驗血確認癌症,尤其是 一般所謂腫癌指數的鑒定也不是準確,指數上升不一定代表有癌症存在,反之,即使已有明 顯癌症,腫癌指數也不一定會升高,故驗血不是一個檢驗癌症理想的辦法」。臨事貴在堅持操 守,當機貴斷。 CT SCAN 祇能篩檢有關骨,骨膸,很難篩檢身體其他部分症狀,如神經系統,肌 肉結構。 MRI是核磁切片檢查腫瘤, 可以縱橫或上下切片篩檢,其缺點是不具全方位檢驗, 亦不具備檢驗骨或骨膸功能。 MRA是全角度核磁切片篩檢腫瘤的症狀,這套儀器除具備MRI所有功能外,還能 斜切片或MRI不能驗到或照射到的部位,是新一代核磁切片儀器。 良性攝護腺肥大初時常見症狀的徵兆: 1. 尿流突然變細,尿注軟弱乏力。 2. 解尿時斷續不暢,似有阻礙。 3. 晚上解尿繁多,屬於亱頻尿症。 4. 尿液積留膀胱內,難於排空。 5. 突然有尿急感,急不及待現象,常常尿褲。 6. 開始解尿感覺困難,偶尿不出。 7. 解尿完畢,還會滴尿。 罹患良性攝護腺肥大的病人,應定期追蹤檢查,做觀察性治療,症狀比較嚴重的病患 需要做進一步的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 治療攝護腺用藥要非常小心,錯用第二型5a還原酵素抑制劑PROSCAR與適尿通 軟膠囊AVODART會由皮膚吸收,切不可讓懷孕或可能懷孕婦女處理,碰觸藥品可能會 造成男性胎兒外生殖器官異常,如萬一碰到藥物,應立即洗浄。患者必須隨時注意醫生的處 方。 台北榮總泌尿科主治醫生張廷驊指出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不太明顯,首為頻尿,亱尿, 此現象類似攝護腺肥大症狀的徵兆。一般在六十五歲以上男性易染此病,切勿誤認攝護腺癌 是老人病。患者年齡有下滑趨勢,百分九十超過四十歲者,攝護腺就會出現良性肥大現象。 攝護腺癌因腺體內惡性細胞增生致恙。 醫生懷疑攝護腺癌患者年年增加原因, 可能由西化快餐飲食移入有關, 攝護腺癌現…

(三) 2. 天之殺物正以成物
天之殺物正以成物 格言二則 人不經憂患則德慧不彰,草木不經霜雪生意不固 洪 文 台灣前司法院長林洋港先生懸在院長辦公室二則古人格言,出入警惕,晨昏定省。以 古為鏡,可以知得失。 一九六十中葉,我以記者身份拜謁林洋港先生,那時官運沒有後亨通。他就任內政部 長時,英華顯耀,卓尔不群。他任內巧妙答覆立法委員質詢的精彩片段,至今令人津津樂道 。立法委員批評政府法令多如「牛」毛,因此弊案叢生。林部長以四兩撥千鈞答覆;「牛要 健壯,『毛』才會多」,寓意國家富強,人民安樂,政府法令才會多如「牛」毛。雖略為強 辯妙答,然交口稱讚,引發立委哄堂大笑。 一九八零年代 ,每次回臺都會抽空拜訪林院長,在一難遇機緣,傾听院長闡釋這二則 箴言哲理,琅琅上口,纚纚如珠,心折不已。 未遇陰雨天,不知明月好( 一 ) 「草木不經霜雪生意不固,人不經憂患則德慧不彰」的格言,明朝楊明時先生有感 所書。寒花耐久,形容冬天嚴寒開出的花卉歷經雪窖冰天熬煉,生命耐久; 春夏季節風和氣暖, 適合草木生長,唯未經嚴冬霜雪澈骨鍛練,生意不強。 人也一樣,不經憂患的磨煉,其道德 智慧不能昭彰,人生道上, 愈早遇逆境愈好, 德慧就會愈早益成。 古彥: 「 王候無種英 雄志 」,男兒志在四方。人要遇陰雨天,才知明月好。 嚴寒: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冰天:然後知梅香之飄遠。人不經一番憂患就如春天草木 生意不固。人要勤於實踐,才能獲得真知。 楊明時先生是明朝兵部侍郎, 官階相當現在國防部政務次長, 他寫這則名句箴言,對 人生成敗是一針見血,這道警棋,端視人的德性強弱而取捨。所以為人當作君子,君子防微 杜漸;為草當作蘭,蘭幽香飄遠;為木當作松,松寒不改容。草木尚且志在蘭松,何況人類! 平地坦途,車亦有蹶( 二 ) 明朝陸紹衍所寫,其言 「平地坦途,車豈無蹶」。 其意不要以為道路平坦,…

(三) 1. 新聞眼,記者心
新聞眼,記者心 記者是公眾新聞的耳目,編輯是新聞真假守護神 洪 文 好的記者如技藝不凡的鑽石工匠,用心切出一篇鑽面耀眼的新聞;非凡編輯若雕刻師傅,著意雕章琢句,修飾記者稿件,文從字順,標題刻意求工。 記者文辭造詣不一,粗通文墨者,文稿難讀,編輯煞費周章,如牛負重,難起死回生;擊 節叫好的文稿,編輯妙手解頤,標題意在文中,若隱若現,纚纚如珠;記者閉門造車,捏造新聞, 難逃精明編輯點睛之筆,老練編輯是分辨新聞真偽的守護神。 讀「華文記者為爭奪紅包的鬧劇醜聞」,標題為「記者拿紅包」一則新聞短評,冠題辭句 前面的形容數字含糊不清,引人猜疑。雖非刻意嘩眾取寵,亦淪為罰一懲眾之嫌。 新閩日報社長吳半生先生,商報于長庚總編輯如尚健在,決不允准如是標法,他們審查新 聞標題非常小心,把關新聞的真假亦極嚴謹。形容數字一定標明清楚,不可含沙射影,戲謔他人。 「記者拿紅包」到底是「一個」、「二個」、「一些」或「全體」? 編輯標題含糊其辭, 是新聞大忌。像這類「爭奪紅包」而沒有新聞道德的害群之馬媒體人,非單指記者,固然必須革 除,才能建立媒體公信,然戒含血噴人,懲一害百,非收懲前毖後之策。 馬星野先生訂立十二「中國新聞記者信條」規範媒體人,晨昏定省,朝夕警戒,做一個頂 天立地的新聞記者。 第一條新聞記述:「正確第一,一字不真,一語失實,不問有意造謠誇大,或無意失檢致 誤,均無可恕。明晰之觀察,迅速之報導,通俗簡明之敘述,均缺一不可」。 第二條編輯評論時事:「公正第一,凡是是非非,善善惡惡,一本於善良純潔之動機,冷 靜精密之思考,確鑿充分之證據而判定。忠恕寬厚,以與人為善,勇敢獨立,以堅守立場」。 第三條新聞事業;「領導公眾之事業,媒體人終身職業,誓以畢生精力與時間,牢守崗位 。不見異思遷,不畏難而退,黾勉從事,必信必忠,以期改進新聞事業,作福於國家與人類」。 我謹錄馬星野先生寫的十二條中三條,反映其對記者期望之高,託付之重。馬先生初入報 界,是一位嚴守新聞道德崗位的記者,再任編輯,社長,後官運亨通,以專業從事政府新聞事業 ,貢獻宏大。 記者會組織宗旨是監督,約束,規範媒體人道德的精神機構,組織認真嚴格,牢守公正 中立,不論海峽三地,或世界任一中文記者會不延聘報社,媒體人以外的社會人士為名譽職員, 顧問,不接受外來捐款,嚴守報業公信力,對公眾新聞耳目負責。 任何一個中文記者會一旦接受四方八面捐錢,延攬外人任名譽職位,顧問,人聲鼎沸,雜 亂無序,似此一見瓶水之冰已知天下之寒。初是皮痺,觸之麻木;再之肉死,針刺不痛。中文記 者會組織宗旨與一般社團組織不同,重視新聞事業公信,負起媒體人的公正使命。在這種情形下 ,不知戒記者怎能襟懷坦白,表裏如一,公公正正,不偏不倚報導新聞?不警惕編輯如何據實直 書評論文章,公信力因之失真可疑,惹人非議。所以荣辱之責,在乎自己,不在乎別人。 從事媒體工作者本勇於檢討自己,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用神來之筆寫公正,中立,據 實神聖不可侵犯的新聞,做個堂堂正正的媒體人。 北方有句老話:人不辭路,虎不辭山;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做事見自己,見天地,見 眾生。 記者品德不優者,不會有遠大抱負;才智不高者,不會有廣博見識。學習別人的長處,足以揚名天下;改正自已的錯誤,庶免犯大過失。 人壽諫則聖,不受諫則罔。借鑑於別人,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七) 分析學生流失封面
洪文 2013年 分析學生流失(三之一) 學校不念戒奢以儉,無異以伐根而求木茂 四月二十三八日刊登於商報 五月八日刊登於菲華日報 分析學生流失(三之二) 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馬不必騏驥,要之疾足 五月九日刊登於商報和菲華日報 分析學生流失(三之三) 人非生而知之,誰能無惑;以惡言而譏人,銳如斧鉞 五月十日刊登於商報和菲華日報

(七) 1. 分析學子流失 (三之一)
分析學生流失 (三之一) 學校不念戒奢以儉,無異以伐根而求木茂 洪 文 由報刊讀到多位專欄作家憂心忡忡,先後以翰墨大聲疾呼注視「學生大量流失」、「老師短缺」、「為華教擔憂」、「學力淺薄」,這種嘔心瀝血,警惕良言的文章,文辭高妙,真可謂一字千金。 這些名聞遐迩的資深優秀專欄作家;有資深教育家、報刊編輯,為流失學生奔波呼救的專欄作者都是大處著墨,意在題真,確為有用文章。但念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浚,流必塞。論事不能膚淺、淺嚐輒止,無濟於事。文章亦然、貴載人之行、傳人之美、記事之切。凡事遐想,不可不慎。 為深入瞭解這個觸目驚心的「學生大量流失」、「老師短缺」的真正情形與因果關係,我參加今年三月數家大型學院幼稚園、小學、中學畢業典禮,發現「流失」與「短缺」這二個問題自相矛盾,表裏不一。既然「學生大量流失」,老師就不該「短缺」,抵觸物體「平衡」定律。 一家大型華文學院本年度小學畢業生有七班,中學五班;這五班中,三班各三十三人,二班各三十七人,共一百七十三人。記得十多年前,學生還沒有流失,每班編制各六十人左右,如依此例編制,一百七十三人可併為三班,削減二班,可降低學費41.6%,加上節省二班課室冷氣費用﹝上課教室照裝冷氣,不受影響﹞及老師薪金,學費大約減少一半。那個時候,每屆中學畢業生十班至十一班,現在的二倍,老師尚不短缺。為什麼今日這樣逆轉呢?尋根究底,就是沒有追本溯源,尋行數墨,只注重表面,不名義理,標榜班數以掩瞞生數,宛如吞棗不嚼,所以不辨滋味。 如以六十人編排計算,不只降低學費一半,又儲存二班教學老師備用。另家學院有幼稚園十一班、小學一年及二年級各十班、三及四年級各九班、五年級八班、六年級七班、中學一年及二年級各八班、三年級七班、四年級五班,共八十一班。每班平均都是三十五人左右;如以每班六十人編排,班數可減少三十四班,省41.6%學費,加上三十四間教室冷氣電費、老師薪金、全菲一百三十一家華文學校,試計可節省多少?琴瑟失調,當改弦更張,制度不對,就應該糾正錯誤,不要敷衍塞責,不要草率茍且。這樣老師就不會短缺,學生也不會流失。 我再親身訪問一家中型天主教創辦的華文學院,其幼稚園有十一班、小學一年級,二年級及三年級各六班、四年級七班、五年級六班、六年級七班、中學一年級至三年級各五班,四年級四班,共六十八班。各班生數編排四十人,如以每班六十學生編排,可以減少二十三班,省33.3%學費,二十三間教室電費及薪金,儲剩老師百人。 一位中學二年級學生證實他讀小學一年級時,每班生數都是六十人,現在他的班中祇有三十五人。如以往例每班編排生數六十人,各校依照相似類推,以一推百,節省費用不知凡幾,多得不可計算。教學老師亦可儲剩數百人,這樣還要聘任志願老師嗎?一勺水可知大海味,通過部份便可推知事物的整體。 菲律濱教育部沒有明文規定每班生數,更沒有規定學校教室裝置冷氣機。我亦訪問菲校多位現職老師,證實其班生數都編列六十人左右,全部採用電扇,不裝冷氣機,學生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人貴反躬自省,尋出自己言行的不妥之處。 邵建寅教授四月參加厦門大學主辦「海外教學論壇」,赴會者百人,都是遠見卓識,深謀遠圖之士。南洋學者向邵教授證實南洋一帶生數都編制每班六十人左右,學生也沒有流失。 邵先生是一個教育家,任職默默耕耘,對己是一分耕田,一分收穫;對人是先耘人之田,後才顧到自己,所以許多教育學者向他借鏡,他誠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風範,令人敬佩。 南洋一代的有識之士行事先有成竹在胸,畫竹先有竹形,早有準備,遇事鎮定自若,所以學生沒有流失。反觀這裏華文學校辦學是背本趨末,輕重倒置,又不思背城借一的策略,取長補短的決心,恰如「手挈空瓶毷氉歸」。不足以振聾發聵,起不了教化之功。 一位學生說老師曲不離口,常以一句「班中學生太多,時間就不够師生課時問答」,這樣振振有辭的說法,令人不敢茍同。見仁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對事物的看法隨個人的經歷,觀察角度不同而互異。人貴見微知著,一葉知秋。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古人說得妙;見兔喚犬,未為晚;亡羊補牢,未為遲,學校董事會,董事長,校長,教務主任,不妨三思。

(七) 3. 分析學生流失 (三之三)
分析學生流失 (三之三) 人非生而知之,誰能無惑;以惡言而譏人,銳如斧鉞 洪 文 華校辦學者如想改革制度,而力不從心,心裡想做,力量不夠,社會賢人眾多,投鞭於江,足可斷流。事在人為,單極之綆足可斷杆。 懇請華僑學校聯合會,華教中心,學校辦學者正視這個燃眉之急的流失問題,從基本制度着手改革,恩澤貧寒子弟。這個改革惠而不費,銖兩不移,不費分毫,易如牛刀割雞,其乃治本之道,不然會勢若火之燎于原。 宗親會, 校友會,學生流失基金會的貧寒補助金, 雖能積沙成塔, 積水成淵, 集 腋成裘,然學生流失數萬。一缺十求,昔非今比,誠過去不是現在所能比得上,尤以一杯水 ,救一車薪之火。今昔懸隔,眾擎難舉,費而不實,錢不貲而惠微,於事少補,事倍功半, 不妨三思而行。 天下事沒有難易之分, 只有為與不為之別, 為之難亦易, 不為易亦難, 凡事謹慎穩重,遇事考慮。 有些文人作者動輒貶視學生 「學力淺薄」,苛責學生「連寫一簡訊都不顺暢」。一貶利如刀斧, 損人於無形。 現在科學一日千里, 科技日新月異, 譬如電腦, 手機,平板電腦I PAD,平板手機I PHONE, 平板樂機I POD, 這些技術, 青年學子一旦着手操作, 深入淺出, 宛若庖丁解牛, 得心應手。 這種技藝,三尺童子皆知之, 百歲老人獨盲然, 偶時還要移樽就教,文人切勿妄自尊大。 現在是科學時代,事有專長,人有專才。 老人有賊公計,童子有狀元才。很多事情老的不懂少的懂。 不要以古非今,用古人古事,非難今人今事。這種借古諷今的筆法,實在太過偏激。文人作者盡量節制鄙視學子,多勉勵苗裔,後代子孫,功德無量。 我參加愛心十大優秀青年學生與孔德十大優秀孝子學生的頒獎典禮,目睹這些優秀青年代表上台演講的風采:仰頭挺胸, 鎮定自若,目光四射,不注講稿,聲音之長短、高低、快慢的聲調、一室生春,令人印象難忘。 這些青年代表台上演講讀音準確,咬字清楚,儀容文雅,風度泰然,都是本地老師苦心孤詣,春風化雨中,指導有方以致之,台下觀眾多有自感弗如。 人非生而知之,谁能無惑,人的智識才能是靠後天努力「學」來的,「問」來的,不是一生下來什麼都懂得,中庸之道「人一能之,己百之;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祇要堅強,多學多做,也能成功。手摸胸口自問,你我皆然,無一例外,故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寫文章戒以管窥天,以蠡測海;忌臨直突,只見囱煙,不知徒薪。不要以一句「學生學力淺薄」而口誅筆伐,此非沃苗抽繐,而是揠苗助長。不要以一根舵竿掃倒一船人。 附此一筆,多位青年學生向我倾吐心中怨語,指摘少數副刊、論壇、娛樂的編輯屢用一句將擬投稿文章誣以「上網抄襲」羞人詞語,譏笑投稿人。此批青年學生憤憤不平,對這些文人這種心高氣傲,盛氣凌人的態度,深感憎惡。我心直口快代為辯說,這些少數編輯也是滿腹經綸,高人雅士之輩,不是附庸風雅庸俗之人,不會口出俗言庸語,否則豈非掩耳盜鈴,「譏人自譏」,自覺行穢?然彼等學生言之鑿鑿,讓人不得不信!以言傷人者,尖銳如斧鉞;說話要小心,操詞要謹慎,避免以辭害意,不要隨便出口傷人。古人誡言「利刀割瘡尤可合,惡語傷人氣難消」,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戒以心度心,以情度情。 不管學生指摘的虛實如何,「有則改之,無則勉之」,這是聖人之道,君子之德,亦是古人所慎,不妨做晨鍾暮鼓的哲言,共同勉之。

(一) 1. .我 的 記 者 生 涯 刊 登 目 錄
我 的 記 者 生 涯 洪文 商報 聯合日報 世界日報 菲華日報 第一篇 10/4/2010 10/6/2010 10/6/2010 2/05/2011 第二篇 10/5/2010 10/7/2010 10/7/2010 2/06/2011 第三篇 10/6/2010 10/8/2010 10/8/2010 2/07/2011 第四篇 10/7/2010 10/9/2010 10/9/2010 2/08/2011 第五篇 10/8/2010 10/11/2010 10/11/2010 2/09/2011…

(一) 2. 我的記者生涯 ( 十四之一)
我的記者生涯【十四之一】 “做記者風餐露宿不知疲,卻得不到諾貝爾新聞獎” 洪文 做個忠于職守的阿公記者難,他不能使風馬牛變相及;牝牡不相誘。當 個草率從業的阿婆記者易,蓋阿婆三五少婦時;也曾風擺楊柳來,她能夢筆開 花,狗尾續貂。 我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新閩午報的外勤記者,國際新聞稿本翻譯員。早 上八點搭報館專用車外出採訪、寫稿、攝影,將搜集資料傳送編輯刊登出報, 晚上八點再次上班當譯員。 當時我在大學一年級修業,一個工讀生,半工半讀,主採警察局的新聞。 警察局伙伴嬉稱我為「怪人」,因為我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惹草,婚 前律己嚴,婚後內人非河東獅子,但管教嚴厲,不敢逾越軌範半步,所以仍然 照舊畫葫蘆,依然故我,一塵不染。這正反映警察局的伙伴是龍蛇混雜,放浪 形骸,善飲酒、好打牌、常拈花、時吐霧,才算是「聖人」。「聖人」與「怪 人」相距千里遙,不是一丘之貉;一陰一陽,怎可一字褒貶。 我對翻譯是一竅不通,全然不懂,人說初生之犢不畏虎,我卻是怕狼又 怕豹,真是萬事千般苦,六神無主,張惶終日,不知所措,幾乎被迫得似「秦 琼賣馬」妄顧英雄本色,伍子胥鼓腹吹簫,乞食於吳市,走投無路。 秦琼畢竟是個英雄好漢,不幸變生肘腋,潦倒落難,伴他半生的寶馬, 在捉襟見肘下,被迫叫賣街頭,也不改其英雄本色。伍子胥在其本國被通緝, 英雄落難,窮途末路,幸他絕處逢生,天佑好人,滿頭黑髮,一夕變白,逃過 一劫。他跋山涉水,逃入吳國,窮途潦倒,雖有鋼筋鐵骨,無奈饑寒交迫,赤 貧如洗,迫不得已,乃於吳市街上擊鼓吹簫,乞食裹腹,真是大水盡淹獨木橋。常言:「人無千日好,旦夕禍福至。人不可無志,志在人定勝天」。 秦琼與伍子胥都是氣宇軒昂,志堅不氣餒,終於一升大將,一拜丞相。 幸好翻譯編輯先生事前先上了一課,這個老夫子是中英文學泰斗,說話 聲亮鏗鏘,講詞嚴謹,外兇內慈,言方行圓,耍二面三刀,上頭偶然微笑,腳 底下暗使絆子,他斥我是嘴上無毛的小伙子,一般辦事浮而不實,自我欣賞。 他說翻譯要訣不外準、精、快、忠於新聞稿本,不可以生菜涼拌。國名地名須 按既定譯字,不得生吞活剝,必須一縷縷抽取繭絲,亦不能模稄兩可。逢國際 新聞花絮,輕鬆逗趣,便可精筆妙天下,大椽似筆寫龍蛇,但須浅顯易讀,雅 俗共賞,連老太婆都能明白;故我現暫訂你是試用。種牡丹者得花,種蒺藜者 得刺,好自為之,你明天就上班開葷。真是狐狸再猾也鬥不過好獵手。 以我淺薄經驗要領略翻譯其中奧妙,猶難於登天。我卻視之為寶,甘之 如飴,絕非人生識字憂患始。人要經過千錘百鍊,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 一蹴而就。 讀書,做事,翻譯必先近而後遠,由淺入深,應該腳踏實地,戒好高騖遠。如果眉毛鬍子一把抓,其根不深,其蒂不固,書中就無千鐘粟,也無顏如玉。 讀書基礎如樹之根,根之茂者其果熟,味甘好吃。驕傲自滿是學習的敵人。管子:「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我不僅要種牡丹,更要栽三叉綠葉相 扶持,所以我決定報到開葷。

(一) 3. 我的記者生涯 ( 十四之二)
我的記者生涯【十四之二】 “華佗再世難回春,名醫滿堂不妙手” 洪文 追溯我幼年時代,父親早逝,從小倚兄生活。兄長我二十多歲,他兼父 職,栽培我讀書,教養嚴格,溫習功課坐要正,立要直,走路要抬頭挺胸,吃 飯必須文雅優秀,不准逾越規矩。我們是兄愛弟恭,同气連枝,情是手足,義 似父兄,「我無兄無以有今日;兄無我無以享長壽」,每每回念及此,我淚 珠潸潸而下。 兄撤手離我迄今已六年,常常唏噓哀嘆,痛失良師手足。 憶我就讀初中一年級,年幼無知,課堂中好於反駁老師,不懂謙虛謹。 第一次未經兄允許,放學後擅自前往書店搜集課外書籍,未克如時回家,兄站立 門前眺望,心急如焚,怕我途中有失。及至目擊我的身影,內心始化憂為喜,外 表卻橫目斥責。事後店中一位長者背後偷偷引述那天哥哥如熱鍋螞蟻的情景,我 始知兄的深情眷顧,體味兄的恩情脈脈萬重山。 花無百日紅,病來如山倒。2003年,不知緣由,兄竟突然一病不起,我 不知如何是好,手忙腳亂,明知養病如養虎,還是張惶失措。自兄養我成人,每 逢兄身體欠安,不論病況輕沉,兄弟痛癢相關,總要我相陪就醫,每每我都胸有 成竹,化險為夷。不像這次心驚肉跳,,驀然「山雨欲來風滿樓」感兆,叫我一 夜白髮三千丈。 「聚是偶然,散是必然」,人有悲歡離合,自古難全。兄弟是皮毛依附,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可以贖換,我願以己身贖兄身,回報兄愛我之殷。 寕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我是急病慎投醫,一心盼望華佗再世堪回春, 不料名醫滿堂不妙手;無奈已屬沉疴,藥石罔效。我剛離開醫院回家途中,聞 噩音,不能自拔;涕淚滿衣裳。 佛教相信輪迴;生的要死,死會再生。如果真有下輩子,我寕可得一伯樂兄,也鄙視良馬千匹。 我遵照兄的遺囑以生前侍兄一樣侍大嫂;我以娘侍嫂、嫂娘相侍,幼時嫂兼母職哺我,怎可忘懷!哥哥安息吧!我會遵照遺囑行事,放心走罷! 痛定思痛,早知有今日,應在兄生前及時伴兄視察我在大陸的電子廠;偏偏瞻前顧後,擔心兄體力不支,以致失誤。真是悔不當初,千金一刻總蹉跎! 我敬天畏神,雖不迷信,然在睡中兄來託夢,我是信以為真;「兄在陰間與姊丈結伴仙遊」,我在陽界亦可釋懷。哥哥!我俗事一了,就會急趨伴兄遨遊極樂神仙境,陰間世外桃源。哥哥放心,一路走好! 在大哥栽培我讀書年代,我是雞飛狗跳,往往將二年學科拼做一年讀完,造成學問基礎脆弱,乾坤難轉,希望這是小懲大誡,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一直傾望否極泰來。 譯海浮沉,相形見拙,叫我頭昏腦脹,雖生猶死,我喃喃終夜悲嘆,不知如何是好。幸我大哥在世時,平時對我的警言誡語,一時浮現眼簾,記憶猶新。他說人一定要學走逆境,逆境才是鍛鍊成長的好時機,愈年輕愈好。此言不虛,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只要踏出人生第一步,就有機會成功。所謂繩鋸木斷,只要持之以恆,它喚醒我不必效尤關雲長走麥城,他大意失荊州,我刻意要學習,兩相天渊,於是我毅然決定上班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