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九) 家父 、 先父 、嫡母封面
洪 文 2015年 「家父」、「令尊」(三之一) 「家母」、「令堂」非一人,「家大舍小令他人」 四月十四日刊登於商報 「先父」、「令先尊」(三之二 ) 「先母」、「令先堂」已作古,「後爸」「後媽」非血系 四月十五日刊登於商報 「嫡母」、「庶母」(三之三) 「嫡母」父妾的子女稱父妻;「庶母」父妻的子女叫父妾 四月十六日刊登於商報

(二十九) 1. 家父(三之一)
「家父」、「令尊」(三之一) 「家母」、「令堂」非一人,「家大舍小令他人」 洪 文 中國是禮教之邦,非常注重社交禮節,禮文規制,禮遇對待,禮俗儀式 ,知禮貌的人,博人喜歡,識儀表的人,吸人好感。 以禮待人的社交場合非常重視「敬稱」和「謙稱」。「令尊」中的「令」 字,隠含「敬重」的意思;「家父」中的「家」字暗寓「謙虛」的義釋。 說到「敬稱」、「謙稱」,切切要記住「家大舍小令他人」的應用,牢牢 記住這七個字,就會很少犯錯。 凡自己的長輩一一父、母、伯、叔、兄的前面多冠一個「家」字一一 「家父」、「家母」、「家伯父」、「家叔父」、「家兄」,此之謂「自謙」;比自己年 紀小的平輩家人一一弟弟、妹妹的前面要加一個「舍」字一一「舍弟」、「舍妹 」,「舍」字是「謙辭」,謙沖自牧,謙遜自抑,謙默自持。 謙稱自己的晚輩語系,類同異稱;謙稱自己的名字一一小名;謙稱自己 的女兒一一小女;謙稱自己的兒子一一小犬、小兒;謙稱自己太太的弟弟一一 小舅子;對他人平輩謙稱自己名字一一小弟;謙稱自己的商店一一小店、小號 ;太太謙稱丈夫的弟弟一一小叔。「小」字謙喻微不足道,太倉稊米,形容自 己渺小。 前言如此,後文類似,稱呼他人的長輩、平輩一一父、母、兄、弟、姊 、妹的前面多冠一個「令」字一一「令尊」、「令堂」、「令兄」、「令弟」、「令姊 」、「令妹」,是之謂「尊敬」。稱呼他人輩份高的親人一一「尊親」;他人父系長 輩的親人一一「尊親屬」;問他人姓名一一「尊姓大名」;尊稱對方的名氏一一 「尊駕」;稱呼他人的「妻子」一一「尊夫人」;稱呼對方的商店一一「尊號」。 敬稱他人正妻一一令正;敬稱他人女兒一一令愛;敬稱他人兒子一一令 郎、令嗣;敬稱他人女婿一一令坦、令婿:敬稱丈夫的姊姊、或稱父最年長姊 妹一一大姑;敬稱自己祖母一一大母;敬稱自己祖父一一大父。 「令尊」、「令堂」是對他人父母的「尊稱」,「令」字千萬不可自用;「家 父」、「家母」是謙稱自己的爸媽,「家」字切切不可用在他人身上,所以「敬 稱」和「謙稱」不可互相替代,不要「尊辭」謙用,亦不要「謙辭」尊用。 二零一四,年近歲逼,一個朋友訴苦,他往訪一位交情深厚的朋友,一 個已及齡的青年來應門,他問:「令尊在家嗎?」,答說:「沒有(令尊)這個人」。 一時聞及,啼笑皆非,猿猴跳躍,這類不經之答,使他乘興而去,不是興盡而 返,而是敗興而歸。君子不畏虎,獨畏子女昧禮儀。 禮教是平衡人與人之間一種社會約束,道德規範,禮制的管束在於防止 禮教陷於混亂。栁宗元《駁復仇議》:「禮之大本,以防亂也」,勸人自己講究禮 貌,不可忽視禮綱。 …

(二十九) 3. 嫡母(三之三)
「嫡母」、「庶母」(三之三) 「嫡母」父妾的子女稱父妻;「庶母」父妻的子女叫父妾 洪 文 禮貌是一種社會道德,行為規範,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多行無禮 必自及,無禮待人,也就是無禮待己。禮節貴在互相回報,禮尚往來,親戚 亦然。 「嫡母」是妾所生的子女稱呼自己爸爸的髮妻;「庶母」是髮妻所生的子 女叫自己爸爸續娶的妾;「繼母」是妻子死後,丈夫再娶的女人一一丈夫與髮 妻原已育有子女,但妻子不幸死亡,丈夫再娶,髮妻留下的子女稱呼自己爸爸 再娶的女子。「繼母」現代亦叫「後媽」。 「慈母」現代辭藻語言文字釋「慈愛的母親」、「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描述母親的慈祥。唐朝以前,「慈母」義解「撫己成人的父妾」,形容「慈母 」必須是自己父親的小妾,不是自己父親的髮妻,不是生母。 「慈母手中綫,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首婦孺皆曉 的名詩,把偉大母愛寫得這等淋漓酣暢,感人肺腑。如果知道「慈母」必須是 小妾的身份,必會令人不禁淒淒,撼人心絃。 《禮儀》描寫「慈母」十分深入,「妾之無子者,妾子無母者」,意指不是 任何一個女人就可以成為「慈母」,她必須是小妾;也不是任何一個男孩就可擁 有「慈母」,他必須是妾子。 古代「慈母」稱呼的規制,比較嚴格,她必須不會生育,且是自己丈夫 的小妾,自己丈夫必須還有第二個小妾不幸亡故而遺留的兒女,由這個不會生 男育女的第一個小妾專心扶養這個已死了母親的孩子,一直至長大成人。《禮 儀》中有「慈母如母」,顯示出「扶養的妾與無母的子關係中的妾與子」,完全 沒有直接血緣關係,也就不是生身的母親。 由於年代轉變,唐朝年代把《禮儀》中的「慈母」演變為「慈祥」、「慈 愛」的母親。 慈母對兒女愛得太殷切,擔憂得太過份,反而害之。柳宗元:「愛之太 殷,憂之太勤 ;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雖曰愛之,實而害之;雖曰憂之, 實而仇之」。 「養母」一一撫育他人子女視為自己兒女的婦人,蓄備白頭有人供養, 死後有人殯葬,葬後有人祭奠,這是未雨綢繆,養老送終的計策。養一個非親 生子女,生能養家活口,死有葬奠無憾。 「養子」一一撫育異姓的人為兒子,必須是男孩,同姓因輩份關係,俗有 忌諱,不便收育。這是平時燒香,臨老無患,生時,有人養之以豐;死時,有 人葬之以禮;葬後,有人祭奠如儀。養子防老榖防饑,養兒不肖不如無。收養 兒子必須始終如一,教其修正品德,陶冶本性,育其長大成人,遵循正道。 過去男人容允一妻數妾,造成家庭失和,妻妾各懷鬼胎,水火不容。特 別是官居一品、二品;娶一妻五妾,既不足為奇,還嫖高髻雲鬟宮樣妝的妓女 ,這種現象確是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世間浪子腸,為官如此,浪子更然。 禮多人不怪,注重禮貌,講究禮節,沒人會責怪。古云:「天涯何處不相 逢,通達禮儀都是情」,何況親如「嫡母」、「庶母」、「繼母」、「養母」、「慈母」 ,理應不分離合,都要「執汝之手,與汝偕老」,永遠和好相處在一起。

(二十九) 2. 先父(三之二)
「先父」、「令先尊」(三之二 ) 「先母」、「令先堂」已作古,「後爸」「後媽」非血系 洪 文 「先母」、「先父」是對他人「敬,歿」謙稱自己已逝世的媽媽和爸爸, 「敬,歿」二字隱寓在「先」字;「令先堂」、「令先尊」是以「敬,歿」尊稱 他人已作古的媽媽和爸爸。「敬,歿」二字同樣隠含在「令、先」字。 「敬稱」自己已去世父母的「父」字、「母」字前面要多加一個「先」 字一一「先父」、「先母」,表示已歿;「尊稱」他人已逝的父母,在「令尊」、 「令堂」中間要多加一個「先」字一一「令先尊」、「令先堂」,喻已仙逝。 「先母」必須俱備下列三項條件:(一)‧一定是「生身」母親, (二)‧已經去世,(三)‧必須第一人稱;缺一不能使用這個語辭。已經去世的他人母親 ,不能使用「先母」這個稱謂。 「後媽」、「後爸」是現代語辭,就是中文辭彙中的「繼母」、「繼父」, 與「生母」、「嫡母」、「庶母」、「養母」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雖疏猶密,雖 妒猶親,特別妻妾之間,互相猜疑妒忌,一個喋喋不休;一個叱吒喑惡,互 相譏誚。 「生母」就是生身的媽媽,與自己有直接血緣關係,很少有機會單獨使 用「生母」一辭,要有相應比較的場合才被提出使用,所謂相對比較的語系 一一「嫡母」、「庶母」、「養母」、「繼母」。這類語系才能比擬,由這個比那個 。這些稱呼,往往因地域、方言、風俗不同而存差異,但基本含意不會太大 出入。 x xxxxxxxxxxx 「內子」、「外子」 「內子」不是親兒子;「外子」亦非私生子 「內子」不是兒子,而是老婆,是丈夫在他人面前謙稱自己的妻子,而 使用的一個謙辭。 「謙稱」妻子的同義辭彙,非同一般,同師異稱,尚有「拙荆」、「賤內」 、「糟糠」、「內人」、「內子」太太被喻為「糟糠」,酒糟米糠,泛指夫妻貧困 生活,患難不相棄。《宋弘傳》「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形容夫 不屈膝以求荣,妻不貧賤以求移。古人的「謙稱」涵義深刻,頗耐人尋味。 新時代的「稱呼」已另闢新天地,比較肉麻,心猿意馬,叫「另一半」 、「夫人」、「老伴」、「老婆」、「太太」。中國北方夫妻互稱「愛人」,老少不分 ,親昵無間。 「外子」是妻子謙稱自己的丈夫,不是丈夫外遇的私生子,與「內子」對稱的辭彙,不論「內子」或「外子」肯定不是釋指「兒子」。 清朝官銜規制很嚴,一般平民百姓,不敢稱呼自己妻子為「太太」,這 個名詞,非清朝一品、二品大官的妻子,不能使用「太太」二字。

(二十三) 柯林評「邵建寅教授」
柯林先生二零壹三年評「邵建寅教授」刊登於世界日報 邵建寅教授 柯林 十一月九日中午,洪文先生假文化中心附近富臨酒家設宴祝賀其老師邵建寅教 授營榮獲「華文學校聯合會」頒發「終身成就獎」。出席者都是菲華社會著名報人、 文人、廈門大學和培元中學校友。筆者和洪文先生雖然前後期在《新閩日報》工作過 ,但彼此並不相識;這次不但榮幸被邀,而且坐在他旁邊﹝可見宴會的隨和沒官僚氣﹞ ,有機會暢談報壇軼事,真是快意。 洪先生和邵先生先後致辭。從兩人感人講話中,體會到他們之間濃厚的師生情 誼。洪先生敘述邵先生在教育方面的豐功偉績,充滿敬仰之情,慕孺之心。邵先生題 到其六十四年前的高足,則洋溢驕傲之意,他感性地說,老師最大的喜樂是弟子青出 於籃而勝於籃。老師視學生如子弟,以言以身教導;學生視老師如父兄,畢恭畢敬, 這種高尚情操,存在以前的廈門大學、培元中學、中正學院,這種情操,菲華學校只 要尚存一,二,菲華中華文化薪火,將永不熄滅。 筆者專心聽邵教授數十場演講,細讀其著作可算是他的私淑弟子,通過數次傾 心長談,為他的學識、抱負、為人所折服。他是成功商人,經營有方,但絕無銅氣, 在事業高峰,願意出任中正學院院長,為華文教育殫精竭慮。他是無古板,道學氣的 教育家。邵教授是流亡學生,半工半讀,十八歲那年,尚是高二學生時,以執起教鞭, 學生都是廈大教授子女。菲國華文教育式微,他指出明路:為菲國培養有中華氣質的 公民。他深知本土華文師資的嚴重性,促成福建師大和中正學院合作,讓本地生員首 兩年在岷市,後兩年在福州學習,學雜費全免。他是無迂腐氣的文人,邵教授學的是 理科,專業是工程師,但他的文學,尤其是國學造詣,在菲華數一數二,文章、演講 引經據典,但每每有創意,有新觀點,沒有食古不化毛病。他是沒玄虛氣的哲學家。 邵教授是基督徒,但對佛學有研究,對老莊哲學更有心得,其大作《天人有愛》卻十 分入世:「高山仰止住,景行行止,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邵師為拙作《故事新 說》做序,語多鼓勵,筆者永銘五內。

(二十七) 林炳輝評「 老人與股票」
林炳輝評「老人與股票」2015年02月11日刊登於世界日報 晚霞掛樹梢的時候 「夕陽無限好,晚霞掛樹梢」 與洪先生在王彬街邂逅,便相攜上「泉記」樓上喝咖啡。一年 多不見,年過古稀的洪先生依然神采奕奕、話音鏗鏘。談到健康談 到養生,他說重要的是——運動。許多年來,他堅持跑步、爬一百 層的樓梯。難怪,有這樣的身體,一位老人才敢獨自出門。「老驥 伏櫪,壯心不已。」洪先生還在忙生意。一年中有半年的時間他都 在國外跑,台灣、深圳、廈門……而出門時,只帶一部手提電腦和 手機,從不帶「秘書」之類的。 運動鍛煉是一個方面,筆者覺得他最重要的是保持愉快的心情 、樂觀。提到「老了」,他十分自信地笑著說,「 晚霞掛樹梢。晚 霞美嘛,日頭還未落嘛!」他如八十八歲的孝道學會創始人莊老說的,老人要積極找一些事來做,才不容易老,洪先生的積極人生, 又是一種「活法」。 筆者已大過古稀,與一些老同學老朋友也正是處在「晚霞掛樹梢」的時候,大多人也像洪先生那樣,「天色已晚, 趕路要緊。」(泰戈爾語)不畏辛苦,走南闖北。但也有不少人,不是停不下步 來觀賞「晚霞」,就是對著晚霞長吁 短嘆。 有位僅邁入花甲的朋友,所謂「閉門養生,足不出戶」。結果 痴呆了;一位古稀老同窗,所謂「追求生活質量 ——實是追求物質 享受,吃好喝好「快樂似神仙」,結果在一次桑拿浴中暈倒再也沒 醒過來。 如何對待「晚霞」,因人而異,還是量力而行,決定的還是你 的健康你的心情。一位好友一生辛勞,好額是好額了, 起時誤以為 是「早霞」, 仍然埋頭打拚,結果連一眼欣賞晚霞也沒有,拜拜了 ,放下偌大的一份家產,不能不令人感嘆 唏噓! 莫把晚霞作早霞,也莫讓晚霞空掛樹梢。

(二十一) 我 的 記 者 生 涯 評 論 者
「我的記者生涯」評論者 1. 廖振源先生 —–─ 兄友弟恭飲水思源- 10/13/2010 – 刊登於商報。 「我的記者生涯」的人生情懷 -10/16/2010 – 刊登於商報。 「我的記者生涯」的人生情懷續(一)-10/18/2010 – 刊登於商報。 「我的記者生涯」的人生情懷續(二)-10/20/2010 – 刊登於商報。 「我的記者生涯」的人生情懷續(三)-10/22/2010 – 刊登於商報。 2.江樺先生 ——─ 一個忠於職守的記者的美麗記錄-10/19/2010 – 刊登於商報。 那個年代的新聞工作者不因活命而失節-11/04/2010 – 刊登於商報。 馬去馬歸,敢計塞翁之倚伏-11/08/2010 – 刊登於商報。 《我的記者生涯》的大量用典-11/10/2010 – 刊登於商報。 3. 齊天先生——─ 讀「我的記者生涯」的一鱗半爪10/26/2010 – 刊登於商報,聯合報。2/22/2011 – 刊登於菲華日報。 4. 董筆——─ 「我的記者生涯」寫得感人肺腑(一)-12/06/2010…

(二十一) 10. 大量用典(四)
《我的記者生涯》的大量用典 《我的記者生涯》讀後心得(四) 江樺 我知道,有一位詩歌評論家曾經說過,詩中用典,大抵有兩個好處:其一,可以豐富詩的內容,擴大詩的意境,儉約精練,耐人尋思。其二、可以用舊式作幌子,含蓄曲折地表達意旨,避免說得太露骨刺激統治者而遭到迫害。基於這一點,唐宋以來,詩中用典的現象相當普遍地存在著。 趙翼在《歐北詩話》中說:「詩寫性情,原不專恃數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則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詩者借彼之意,寫我之情,自然倍覺深厚。此後代詩人不得不用書卷也。」非獨詩詞,其他如文、章、曲、賦、表、小說等等文學作品,迄於今均有大量之「用典」。洪文先生的《我的記者生涯》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大量用典。其用典多達百餘個,應該是筆者在近二十年所閱讀過菲華文章中之最也。洪文先生用典的範圍也非常廣泛。 他用前人的文章、史乘、詩歌,多至不可勝數。我們知道,用典多,並非必定是可貴的;用典巧,確實難能。《我的記者生涯》使用複雜多樣的典故,可謂融匯貫通,得心應手 。 如果我們把典比作棋子,洪文先生就是高明的棋手,能將適當的子放在適當之處,使之發揮其獨特的作用,組成極有章法的一盤妙局。正是:氣韻之盛,離貌得神,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為何洪文先生在《我的記者生涯》文中以用典作為重要表現手法呢?這一則因為他學識博洽,才華橫溢;二則是老編林海兄與我談起《我的記者生涯》時,我們都認為作者在文章裡有志難以「直陳」,有情難以「直抒」。如果欲吐骨骾,只有借典故加強保護色,以防招來不必要的糾紛。例如作者在《「總統作詩煙引子,李白斗酒詩百篇」》中說:「記者與總統經常於電視螢幕同時出現是家常便飯。」然後移用元稹《離思五首·其四》的「曾經滄海難為水」原句,最後補上「沒有什麼值得驚奇。」就是一個實例。 洪文先生用典的方法有多種多樣的:或集中用,或分散用,或化用其意,或移用原等 等。凡此種種,可以說洪文先生用典,像是有豐富的「典庫」信守拈來,盡成文章,該集中 用,該分散用,該化用,該移用,該暗用,根據不同需要,別出心裁曲盡其妙。這完全因為 作者堅信:「讀書基礎如樹之根,根之茂者其果熟,味甘好吃。」 有些朋友不喜歡閱讀用典的文章,他們認為:採用典故而不加解釋,只會令讀者墮五 里霧中。也許是自己個性關係,我反而愛看用典繁富的文章。 例如洪文先生在《「做記者風餐露宿不知疲,卻得不到諾貝爾新聞獎」》文中書「當個 草率從業的阿婆記者易,蓋阿婆三五少婦時;也曾風擺楊柳來,她能夢筆開花,狗尾續貂。」 引用了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紀》中的典故。精妙之處,是文字 濃縮而文意含蓄,假若作者再加以解釋什麼是阿婆三五少婦時,就會畫蛇添足。也許有人會 批評:「沒有讀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紀》,又怎會知道作者要 表達什麼?」我個人認為:讀者有責任追求深入理解。莊子在《庚桑楚》的一段說話,可以 應用在讀書態度上:「求學,要追求自己不懂的東西;做事,要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辯論 ,要辯難以反駁的命題;求知,就是要把目標定在自己不能知的境界。」 其實,用典是否 過於深奧,與讀者文化背景有關,對熟悉中國文化的讀者來說,作者徵引約定俗成的成語, 應該不成問題。

(二十一) 9. 馬去馬歸 ( 三 )
馬去馬歸,敢計塞翁之倚伏 —《我的記者生涯》讀後心得(三) 江樺 當年僑社的最高領導團體召開代大時,洪文先生奉報社委派去採訪時,如實地報導了皇帝“ 穿著”的“新衣”。某報主採大會新聞的記者寫了一篇大會花絮,刻意針對洪文先生的報導,煽動 大會抵制《新閩日報》。其最大的原因正是“瘌痢頭怕剃頭的”。這個“一敗塗地、幾乎早夭”的 僑社最高領導團體“在組織規定上和各項決議上是不符合民主程序的”。因此,在第二次代大要召 開前夕,《大中華報》在題目為《爭取時機力挽狂瀾》社論中說:“商總在過去四年中,在組織規 程上,各項決議上,儘管有許多是不合理的、一時權宜的事情發生,但是這些都是取決於代大的多數,誰也不能指責商總違反民主的原理,今要是有人以民主二字來批評商總,不是別有居心,便是 抹煞事實。……” 儘管作者沒有道出,為文煽動代表大會抵制《新閩日報》的記者是誰家派去採訪的,但,筆 者可以推論這個人不是來自《大中華報》,便是與《大中華報》同在一戰壕的報社,決不會是《華 僑商報》或《新閩日報》的記者。洪文先生因聽從了其族長的建議。而向《新閩日報》請辭。在筆 者認知中,某僑報主採大會新聞的那個記者,煽動大會抵制《新閩日報》,無疑是“煮豆燃豆萁” ,很不應該。而洪文先生的請辭,這與《華僑商報》一度被迫在頭版開天窗—放一塊空白,異曲同工,都是在抗議新聞自由和文化人遭受箝制。 蹲下去是可以跳得更高的,該事件的結果非常戲劇化,在洪文先生離開《新閩日報》尚未愈半月,《大中華日報》社長,國民黨駐菲總支部書記長柯俊智先生遣其誼子、《大中華日報》採訪主任施先生面邀加入《大中華日報》採訪團隊,專門採訪外交部。 那時候的《大中華日報》有如當時台灣的《中央日報》,勢力強大,輿論具備指標性。為了催生這一個取代岷尼拉中華商會的僑社最高領導團體,《大中華日報》曾經發表過八篇社論。 《大中華日報》社長,國民黨大佬柯俊智先生邀洪文先生加入了《大中華日報》,這無疑是 海龍王給僑社最高領導團體的秘書處那群不識人間有羞恥事的蝦兵蟹將,那個煽動大會抵制《新閩日報》的採訪記者一個有力的耳光。《新閩日報》的吳社長豈能不拍手叫好乎? 中國人愛步洋人後塵,稱新聞記者為“無冕皇帝”,然而,洪文先生的《“潔身自愛陰陽人 ,生男育女不遜人”》篇說過:“……為報導公平公正,必須打破砂鍋問到底,就得上天入地,不 顧危險,乃至進入大牢親身採訪當事人。進入監獄首先出示記者證,警官在手背蓋個印章,辨別身份。我要一再叮嚀囑咐警官,切切不可調班,熟讀記者的面目,怕一旦手背印章不慎抹失,警官又 調班,大牢走不出,屆時呼天不應,‘無冕皇帝’將何去何從?” 有這樣憂慮的新聞記者還不是“無冕皇帝”,不過洪先生也指出:“警察報案中心的記者都是天之驕子,文齊福亦齊,究其真知實情,雖然他們無不是初出洞門之輩。這裏卻是培育好記者的好地方,鍛鍊‘無冕皇帝’的搖籃。”因為秘書處蝦兵蟹將的興風作浪,他才有機會加入了《大中華日報》團隊採訪外交部及總統府,開始真正的“無冕皇帝”生涯。正是:“馬去馬歸,敢計塞翁之倚伏。” 由於“總統兼任外交部長時與記者幾乎天天見面的人際關係使然。每每召開記者會,初任總統牙西亞猶任外交部長 一樣,事必躬親,宣示政策及人事安排”,因此,“記者與總統經常於電視螢幕同時出現是家常便飯。” 筆者非常喜歡作者與《新閩日報》吳重生之間的賓主情,同時頗欣賞《大中華日報》的社長柯俊智靠其威信提拔人才。

(二十一) 6. 江樺 一個忠於職守的記者的美麗記錄
一個忠於職守的記者的美麗記錄─《我的記者生涯》 讀後心得(一)上 江樺 十九世紀的法國象徵主義詩人斯特凡‧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說:「世上的事,最後歸結為一本美麗的書。」菲華新聞界退伍宿將洪文先生的《我的記者生涯》甫一問世,即成朋友間熱點。吾良師益邵建寅教授致電求證作者芳名,中國駐馬尼拉的記者朋友們說,《我的記者生涯》是他們必讀的。還有一位朋友推測說,洪文先生可能是早年在中國受過文言文教育的,才能有深厚的古文根基固。而我,儘管近十餘天較忙,但每天也要追讀《我的記者生涯》。洪先生的《我的記者生涯》,文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越讀越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上世紀五十年末,洪文先生進入《新閩日報》當外勤採訪記者兼國際新聞電訊翻譯。《新閩日報》和《華僑商報》是當時菲律賓發行量最大的僑報。六十年代「被自願」離開《新閩日報》,再由當時勢力最強的《大華日報》聘任為採訪菲律賓政界的外勤記者。其後,洪文先生從新聞業轉業到商界發展,成為一位淡薄名利的成功商人。 外勤採訪記者工作,外表上是風風光光的,「無冕皇帝」給威風凜凜的印象,但熟知記者生活的人都知道,記者這一行業是高度職業性危險的行業,惹官非、捱打、受 傷,甚至遇難身殞,似乎都成隱憂。客觀地,新聞採訪記者的風光、威風凜凜和者行業的高度職業性危險是辯證關係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筆者忝為一個愛 好研究菲律賓華文紙的人,雖曾塗鴉過《菲律賓華文報春秋》,又參與了《菲律賓華報史稿》撰寫工作,對菲律賓華文報歷史的瞭解,有如盲人摸象,不得其全也。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是菲律賓華文報紙最充實、最多采多姿,以及人才最鼎盛的時期。我這種主觀的認知,是符合客觀史實的。洪文先生的記者生活涯適逢其時,再加上洪文先生是個敬業和樂業的人,所以他的記者生活涯是美麗精采的。半世紀後,洪文先生驀然回首看他的記者生活涯,寫下了《我的記者生涯》。這可以說是洪文先生風風光光的記者生涯中的美麗記錄的一部份。 《我 的記者生涯》共有十四篇,第一篇《「做記者風餐露宿不知疲,卻得不到諾貝爾新聞獎」》千餘字,作者開篇寫說,當一個個草率從業記者易,但要當個忠於職守的 記者難。透過那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凡,蓋在七十二字的開篇段中,作者用了五個典故。隨後講述他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新閩午報的外勤記 者,國際新聞稿本翻譯員。早上八點搭報館專用車外出採訪、寫稿、攝影,將搜集資料傳送編輯刊登出報,晚上八點再次上班當譯員。」然後用速寫的筆法道出了作 者主訪的地方是龍蛇混雜的污泥潭。隨後講述了翻譯編輯先生的耳提面命。由此拉開了作者的記者生涯的序幕。「不僅要種牡丹,更要栽三叉綠葉相扶持」,預告了 作者即將腳踏實地,眼望高處地走記者生涯。文中融入好多有關「立志、求學與做事」的哲理格言,道出了成功者的藝術境界。 一個忠於職守的記者的美麗記錄─《我的記者生涯》 讀後心得(一)下 江樺 《我的記者生涯》的第二篇《「華佗再世難回春,名醫滿堂不妙手」》,反映就是作者與其大哥都有「父慈子孝,兄友弟尊」的家庭觀念。因我遲鈍,乍讀時覺得這篇與《我的記者生涯》,似乎不大關連,後經反反覆覆讀了數篇,方發現這是洪先生刻意安排的。讀過十二篇《我的記者生涯》的人,不難發現在儒家所推崇的「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賢、九族和睦、尊老撫」傳統觀念在洪文人生哲學中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其中濃厚的人情味更顯得格外突出。在他認知中,「父慈子孝,兄友弟尊」對現代社會來說仍可當作尊老愛幼的座右銘。因為它「具備了注重以和為貴的家庭完整價值觀,強調社會責任分工的協調意義。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家庭制度的發展完善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儒家所推崇的「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賢、九族和睦、尊老撫」傳統觀念的 中心思想是:人以德行至上方可家和萬興;而現代社會則強調自由、人權、法律。假如連 最基本的古老文明—尊老愛幼的傳統道德都否掉的話,其它也就無從再提。 《「華 佗再世難回春,名醫滿堂不妙手」》作者回憶到幼年時代,父親早逝,從 小倚兄生活。從兄愛弟恭,同氣連枝,情是手足,義似父兄的融和歡樂開始,七年前,他 哥哥「不知緣由」突然一病不起,場景驟變,他兄弟倆走上了「古驛道」。「古驛道」是 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後旅程的象徵。只是他兄弟倆在「古驛道」上往 返奔波, 格外的辛苦。 作者筆觸迷離惝恍,時醒時夢,時空切換,以真實樸質的敘述風格把我們帶到了洪 先生之兄長患病時間,看到作者如何在絕望之中滿懷希望,又如何從希望之中再次跌入絕 望,傾力為兄長與死神抗衡,甚至從內心中發生:「如果可以贖換,我願以已 身贖兄身 ,回 報兄愛我之殷」的聲音。最後,他無奈地在夢裡依稀說:「『兄在陰間與姊丈結伴 仙遊』,我在陽界亦可釋懷。可可!我俗事一了,就會急趨伴兄遨遊 極樂神仙境,陰間 世外桃源。哥哥放心,一路走好!」文章字字是杜鵑啼血,令人盪氣迴腸!